新聞公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自願醫保計劃及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公眾諮詢和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任命(只有中文)

< 返回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今日(十二月十八日)上午與區議會主席及副主席舉行會議後會見新聞界的談話內容:

  我今早透過民政事務總署的安排,有機會向十八區區議會的正、副主席,以及各區專員,簡報我們剛剛在星期一公布的自願醫保計劃及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兩份公眾諮詢文件。我在會上作出簡報後,有些區議會主席提出一些問題,主要圍繞例如我們如何吸引市民,尤其是年青人購買醫保的問題,我亦留意到在最近數天的媒體也有不同討論。我在此想說一說,我們在設計上,尤其是在高風險池方面是有限制的,在計劃推出第一年後只有年青人可以加入,這是其中一個機制,鼓勵年青人早些購買(醫保)。另一方面,有很多人提出誘因是否足夠,我希望指出,誘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當然是免稅額安排是否吸引,就這方面我承認是見仁見智的,若交稅率為百分之八至十以上,亦即是在扣稅額達十分之一左右的情況下,可能吸引力會較大。另一方面,我希望大家明白,最重要的是私營住院醫療保障的質量問題,因為現時有部分住院保障的質量是有問題的,主要是第一,基本上有部分現在患有疾病的人士不能購買保險,我們認為這部分非常可惜,因此在新要求中,其中一個要求是不可拒保。第二,有些人在購買保險後,因為某次患上大病,在進行索償後,其後可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例如斷保或需要負擔因風險增加而附加的保費,這些情況在新建議中均是不容許的。再者,在現有的住院保險產品中,特別是保費相對便宜的產品,其保障率,即是付款額其實是偏低的。若需要進行大手術,一般的手術費用也需要約三、數萬元,但有些保險計劃,大手術只有一萬多至二萬元的補償,病人即使購買了這些保險,在權衡後可能也會決定到公立醫院求醫,亦形成了私人保險未必能幫助公營醫院,在選擇性手術方面令公立醫院沒有這麼擠迫。此外,現時有相當部分的住院保險並不包括進行一些先進的造影檢查,例如磁力共振、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等。這部分會導致兩個後果,第一,有些病人需要這些檢查但未能進行,會否因此而延誤病症(診治)呢?第二,有部分病人可以說是利用灰色地帶,要求醫生接受其入院,當作住院病人,以住院雜費支付先進造影檢查的費用,這變相導致現時緊絀的私家病床更加緊張。由於現時私營醫療體系內只有四千多張病床,如果有部分,可能是百多二百張病床,被一些需要進行這些造影檢查,但根本無需入院的病人入住,便會令部分希望即日入住私家醫院進行治療的病人未能獲接受入院。另外,還有一些日間程序,例如內窺鏡檢查,現在亦未必涵蓋。最重要的還有日間治療癌症,即非住院癌症治療。以往進行癌症的後續治療,包括化療和放射性治療兩種,由於副作用的原因,病人經常也會入院。因為醫學進步,現在一些化療經常會變為標靶治療,甚至是口服的,病人根本不需要住院。另外,現時的放射性治療亦較前一代的精準,副作用亦減少,所以很多病人已無需要留院,而是留在家中,按照療程於日間到醫院接受放射性治療。這部分若現時醫保不涵蓋,亦會有問題,所以我們亦建議將這數項納入日後的標準住院保障計劃之內。就質量的提升來說,我認為本身是一項吸引。然後,由於質量提升,保費會上升。保費上升方面,我們的顧問估計約為百分之九,或大約百分之十,我們認為這是可行的。這部分若透過免稅額,能夠將部分上升費用抵銷,再加上質量的改善,我認為年青人其實也應考慮購買醫療保險。購買保險最重要的好處是,雖然公立醫院是一個大安全網,任何危急疾病和重病,其實盡量也可以處理,但很多時候中產人士可能希望就一些選擇性的疾病或手術,包括首次癌症治療,他們可能希望能更快,或可以選擇醫生和較舒適的環境下進行,這些情況只有透過私家醫療保險,以及到私家醫院才能做到。公立醫院的優先次序一定無可避免地會先處理一些危重、危急,或患重病而需要很龐大團隊處理的病人,我們一定會優先處理,希望大家明白。

  大家可能也留意政府昨天公布的高層官員任命,亦涉及食物及衞生局。因為現任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食物)黎陳芷娟女士將調任教育局,我希望在此向黎太致以感謝,感謝她於過去四年在食物及衞生局作出的貢獻,尤其在我上任後的兩年多,食物及衞生局轄下的食物科,所肩負的工作非常繁重,挑戰性亦十分大,例如要面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供應問題、食物安全問題等,其實黎太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我在此要感謝黎太。另一方面,我亦歡迎謝凌潔貞女士調任,她將於一月十九日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負責食物科。當然,在食物科方面,我們會繼續有很大的挑戰,需要謝太幫忙,我亦對她有充分信心,一定能夠勝任,幫助我們在食物科方面,推動一些十分重要的政策,例如早前已向立法會提交的《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漁農業發展的政策,以及最重要的是食物安全方面,仍有十分大量的工作需進行,我在此歡迎謝太加入我們的團隊,我對她非常有信心。



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26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