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er SFH's Blog

(Former Food and Health Bureau)
< Back

紓緩醫生人手不足刻不容緩(二) (23/05/2021) (Chinese only)

公布《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
公布《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
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資格
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資格
讓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回流
讓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回流
特別註冊委員會
特別註冊委員會
事實釐清
事實釐清

我上周的網誌跟大家分享了香港面對嚴峻的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政府過去一段時間已經積極透過增加本地培訓學額作應對,由2005/06學年的250個學額增至目前2021/22學年的530個。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我們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故此,我們有逼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讓他們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

我在上周二公布《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的詳情,社會人士對政府的建議大致支持,尤其是病人組織社福界和立法會議員等,大家都希望透過這條新途徑,可以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從而令病患者得到更及時和適切的服務。

建議重點

申請條件

我們建議在現有的《醫生註冊條例》(第161章)下,加入一條新路徑,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可以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內執業。這批非本地培訓醫生仍須受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的紀律監管。他們須符合以下條件,方可在香港正式註冊:

(a) 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b) 須持有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並已在該等醫學院所在的任何地方取得醫生註冊資格
(c) 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須在任何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特別註冊形式全職工作最少5年
(d) 在公營醫療機構擔任醫生的五年或以上服務期間,經相關機構進行在職評核並獲確認其服務表現令人滿意及其醫療水平勝任醫生職位

特別註冊委員會

我們建議在醫委會架構下成立一個法定的特別註冊委員會,成員包括衞生署署長或其代表、醫管局行政總裁或其代表、醫委會主席、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本地兩間醫學院的院長、由行政長官委任的不多於3名醫委會委員,以及由行政長官委任的不多於一名其他人士。

委員會將全權獨立負責訂定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當中須考慮以下因素:

(a) 有關醫學課程的教學語言和課程內容
(b) 有關醫學院的國際排名
(c) 其他合適的因素

有關名單上的認可醫學資格數目不設上限,而名單會由特別註冊委員會每三年檢討一次。有關名單將直接交由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署長)透過憲報刊登法律公告形式公布,讓家長和學生在作出升學決定前能夠掌握更多資料。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的醫學資格原則上應與港大及中大所頒授的資格大致相若。

釐清誤解
********

(1) 建議並無繞過醫委會

政府尊重醫委會規管醫生的法定權力。醫委會為醫療業界的重要持份者,故我們建議在負責制定認可醫學院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內包括醫委會主席及部分委員。我必須強調,日後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仍須向醫委會註冊,並如其他本地醫生一樣受醫委會的紀律監管。

(2)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不會利用權力影響認可學院名單

特別註冊委員會以客觀及高透明度的方式制定認可非本地醫學資格名單。舉例而言,倘若委員會在合理時間內都未能制定名單,食衞局局長基於公眾利益,才會向委員會發出指示,要求委員會在指定時間內制定有關名單。

具體途徑

持有特別註冊資格的醫生必須先取得醫專認可的專科資歷,繼而在公營醫療機構以特別註冊形式全職工作最少5年,方可申請正式註冊。

對於尚未接受專科培訓的非本地醫生,則必須在香港完成整全的專科培訓,一般為期最少六年。

至於已取得相當於醫專轄下相關專科學院認可的初期試/中期試資歷的非本地醫生,則須在香港完成餘下的專科培訓,為期最少5年或3年。

釐清誤解
********

(1) 執業試並非確保醫生水平的唯一途徑

現時國際上有不少國家(如新加坡及澳洲)均設有不同機制去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滿足一定條件後,便可在當地取得正式註冊。考試並非唯一取得正式註冊的條件。我們希望重申,政府並不是要取締現時執業資格試的制度,而是在確保醫生質素的前提下,新增一條路徑讓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

(2) 非本地培訓醫生仍須接受評核

在新途徑下,非本地培訓醫生須接受其僱主(即相關公營醫療機構)的在職評核,以確保他們的水平。若有關醫生未能通過在職評核,將未能在港取得正式註冊。至於如何制定在職評核,我們會與相關公營醫療機構再作商討。

(3) 對非本地培訓醫生要求更高

循新途徑來港工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須於認可的醫學院畢業,並在當地取得註冊後,再於香港的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五至十二年不等,才可在港取得正式註冊。相比之下,本地培訓的醫生在畢業並完成實習期後便取得正式註冊,我們對這些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要求更為嚴格。

(4) 不會影響本地醫生的專科培訓

由於本地培訓醫生大多同一時間選擇專科,醫院管理局現行將安排他們選擇其心儀的專科。至於非本地培訓醫生,由於他們來港時間不同,他們可選擇的專科將視乎當時的空缺而定。就專科培訓學額,我們會繼續與醫專及其轄下的專科學院商討,確保有足夠專科培訓學額供本地醫科生及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

繼續完善公共醫療服務

早前我和同事們會見了超過二十個不同醫學團體、病人組織、立法會議員和其他人士時,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出除了在公營醫療系統有醫生短缺的問題外,還有其他的挑戰,所以我們會繼續推展以下各項措施以加強和完善公共醫療服務︰

第一是挽留醫管局醫生,包括推行退休後重聘計劃、聘用兼職醫生、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等,令他們可以留在醫管局。當然,當我們有更多醫生時,便可以紓緩在職醫生的工作量和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

第二是促進公私營協作計劃,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較早前預留100億元給醫管局實行公私營協作計劃,現時都有很多不同公私營協作計劃在進行中,但我們覺得可以更進取,這也是其中一個方法紓緩醫療服務的需求。

第三是通過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提升硬件設施。我們現在正密鑼緊鼓進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爭取撥款。如果有足夠的硬件,無論在醫生培訓或容納更多醫生提供服務都一定有所幫助。

第四是推動基層醫療健康,香港長久以來沒有一個很完善的基層醫療健康配套,以致不少市民需要使用一些專科服務時,很快便需要進入醫管局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服務系統。要改善整體公營醫療系統,尤其是醫院的人手壓力或輪候時間長的老問題,我們需要在上游、中游和下游做功夫。推動基層醫療健康對減低公立醫院住院及門診服務的壓力是有一定的幫助,故此現屆政府大力推動發展地區康健中心和其他配套,在現屆政府任期完結前,每一區都將會有一所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

結語

我們將於6月2日把法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我衷心希望立法會議員以及社會各界能支持有關法案。我們將盡力配合立法會的審議工作,讓有關法案得以早日獲得通過,令我們能盡快加入這個新途徑,可以有多些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回來服務,讓整體醫療體系和服務輪候時間長的情况得以改善,最終能讓病患者得益,並讓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得以維持,以應對本港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帶來對醫療服務的挑戰。

2021年5月23日

23 Ma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