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er SFH's Blog

(Former Food and Health Bureau)
< Back

紓緩醫生人手不足刻不容緩 (16/05/2021) (Chinese only)

香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是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隨着人口老化,慢性病漸趨普遍,令公型醫療系統承受更大壓力。我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後便立刻去到醫管局各聯網醫院了解情況,亦感受到人手短決的為同事帶來的工作壓力及辛勞。對市民來說,一些專科輪候時間相當長,亦是極不理想。我致力要用多管齊下的方法去解決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

首先要從規劃開始。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我們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醫生人手短缺

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

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2020年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和衞生署分別欠缺660名和49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而在2030年及2040年的醫生短缺人數則分別為800名和51名,以及960名和51名。由此可見,要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實在刻不容緩。

公營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

醫生短缺是導致醫管局和衞生署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的主要原因。雖然醫管局的緊急和半緊急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分別仍能維持在兩個星期和8個星期的服務承諾之內,但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相當長。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的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均超過100星期,情況不可接受。

衞生署方面,其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服務有10個專科醫生空缺(空缺率為四成)。在2020年,只有約六成的新症可以在六個月內完成兒童體能智力評估,遠遠低於90%的目標。

不能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

為填補短缺,特區政府已積極培育本地醫生人手。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已由2008/09學年的每年250個增至目前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政府亦正積極考慮在下一個教資會三年撥款期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我們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

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下降

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減少是造成醫生人手短缺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1991-2000年間,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4,950名的45%。然而,2001-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470名的10.5%。

經過政府努力游說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行醫門檻,2011-2020年合共有39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687名的11%。數字及比例雖然有所上升,但遠較過往為低,亦遠不足以填補醫手人手短缺。

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認為有逼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讓他們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我們稍後會在現有的《醫生註冊條例》(第161章)下,加入一條新路徑,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可以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內執業。我們會盡快向市民交代詳情,並向立法提交條例草案審議。

雖然政府沒有魔術棒可以一下子變出大量的醫生,但我們有決心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我們必需多管齊下,以避免10年、20年後出現更加嚴峻的短缺情況。要維持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本港人口增長和老化帶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除了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外,現屆政府必需提出新措施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逐步紓緩醫生人手不足情況。

2021年5月16日

16 Ma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