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er SFH's Blog
(Former Food and Health Bureau)《香港癌症策略》— 預防篇 (11/8/2019) (Chinese only)
首份《香港癌症策略》終於出台了﹗
《香港癌症策略》就香港癌症防控工作制訂全面計劃,透過制訂這個策略的工作,令工作優次和方向可以更加清晰,亦希望可以減低癌症對本港帶來的負擔,以及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提高存活率。
為何我們需要《香港癌症策略》?
癌症是全球的公共衞生問題,並且是香港的頭號殺手。在過去五年,每日平均有超過35人被癌症奪去寶貴生命。隨着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長,我們相信癌症的新增個案和相關的醫療負擔將會增加。
政府高度重視癌症防控的工作。我們於2001年成立「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會),現時由我擔任主席,成員除了包括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代表外,還有癌症專家、學術界人士、公私營界別醫生,以及公共衞生界別的專業人士,負責制訂本地癌症防控的方向、措施、策略,並督導涵蓋癌症預防、篩查、監察、治療和康復等工作的方向,癌症的科研都是重要的一環。
於去年舉行的委員會會議上,委員一致認為政府有需要整合和完善癌症防控策略,以更具策略性、協調和主動,以及以人為本的方式應對癌症對市民健康和社會帶來的挑戰。在過程中,政府亦可以加強與醫學界及病人組織等相關持份者的溝通、聯繫及合作。委員會在制訂策略時,參考了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建議、國際間做法,亦考慮到本地的實際情況。
透過制訂《香港癌症策略》,我們找出現時服務不足之處,並就患者可能經歷的複雜過程的不同階段,逐一制訂具策略性的工作優次和方向,當中涵蓋預防、篩查、及早識別和診斷、治療、存活以至紓緩治療,從而提高癌症病人以至其家人的生活質素。
從以上可見,《香港癌症策略》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今篇網誌會集中與大家分享有關預防和篩查的內容。
基層預防—減少癌症風險因素
根據世衞,約40%的癌症可藉改變或避免主要風險因素及推行以實證為本的預防策略而得以有效預防。常見的癌症風險因素包括︰
- 吸煙
- 超重或肥胖
- 不健康飲食,如蔬果攝取量低、進食加工肉製品
- 缺乏體能活動
- 飲酒
- 經由性接觸傳染的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
- 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致癌性病毒感染
- 電離輻射
- 城市空氣污染
政府多年來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對抗癌症。在基層預防方面,政府自2018/19年度起每年撥款5,000萬元予衞生署鼓勵市民實踐健康生活模式,以減低個人患癌症等非傳染病風險,當中包括推行《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重點關注四種非傳染病(即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以及四種共通的行為風險因素(即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吸煙和酒精傷害)。
我們透過與社區夥伴的合作,進行多方面的健康推廣、教育和防護工作,從而推廣基層的癌症預防,以期減輕癌症對本港的負擔,例如—
(a) 推廣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均衡的健康飲食、恆常體能活動、避免煙酒、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及鼓勵純母乳餵哺等。衞生署在2018年12月正式展開為期一年的「健康香港2025 | 郁一郁・健康啲」全港的宣傳運動,旨在加強市民對健康生活的關注和參與,鼓勵市民增加體能活動,建立活躍生活模式以預防非傳染病。此外,衞生署亦在2019年推出「社區參與資助計劃」,向每區區議會提供最多25萬元,以資助當區籌辦促進健康的活動/項目,從而推廣社區健康;
(b) 實施控煙措施,包括透過宣傳、教育、立法、執法、徵稅和戒煙計劃,勸阻市民吸煙,阻止吸煙行為的擴散,及盡量減低二手煙對公眾造成的禍害,以保障大眾市民的健康。近年,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和草本煙等)在全球以致香港愈見流行,為我們帶來新的健康風險及挑戰。食物及衞生局已於2月將《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以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
(c) 實施法定規管制度,禁止商業銷售及供應酒類予未成年人及禁止未成年人在《應課稅品(酒類)條例》(第109B章)提及的牌照處所飲酒;
(d) 接種疫苗預防乙型肝炎,衞生署的母嬰健康院為初生至5歲的兒童提供免費疫苗接種;
(e) 接種疫苗預防人類乳頭瘤病毒,衞生署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作為預防子宮頸癌的公共衞生策略之一。由2019/20學年開始,衞生署轄下的學童免疫注射小組會到學校為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童接種第一劑疫苗,第二劑疫苗將於翌學年女童升讀小學六年級時接種;及
(f) 透過相關政府部門,例如環境保護署、勞工處,減少在環境中及工作場所接觸致癌物。
第二級預防—癌症篩查
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專家工作小組)負責定期檢視本港及國際的證據,並就癌症預防及篩查制訂適合本港情況的建議。
專家工作小組採納世衞公布的下列各項制定篩查計劃的考慮準則以考慮推行全民篩查:-
(一) 所偵查的狀況應屬重要的健康問題;
(二) 應有認可的方法治療確診病人;
(三) 應有診斷和治療的設施;
(四) 應有可辨識的潛伏期或早期症狀的階段;
(五) 應有合適的測試或化驗方法;
(六) 應有為大眾所接受的測試方法;
(七) 應對有關狀況的自然進程(包括由潛伏期發展至確診的過程)有充分了解;
(八) 應有經協定的準則來診斷某人是否患病;
(九) 找出未獲診斷的病患個案(包括診斷及治療確診病人)的成本,相對可能涉及的整體醫療護理開支,兩者在經濟上必須取得平衡;及
(十) 找出未獲診斷的病患個案應是持續不懈的工作,並非屬「一次性」的舉措。
按照上述考慮因素,並非所有篩查方法均有充分理據支持用於全民篩查計劃。此外,所有篩查測試都有其局限,因為測試並非百分之百準確。
從公共衞生角度而言,政府在研究應否就某種癌症推行全民篩查時,必須仔細評估多項因素,包括癌症在本港的普遍性、篩查測試的準確和安全程度、是否能有效減低該癌症的病發和死亡率、推行篩查計劃的可行性、醫療系統內就資源、人力和設施配套的容納能力,以及市民的接受程度。最重要的考慮原則是,篩查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是否利多於弊。根據上述原則,政府已推行了子宮頸癌和大腸癌的全民篩查計劃。
衞生署自2004年推行「子宮頸普查計劃」,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亦已於2016年9月推出,並由2018年8月轉為恆常項目。在2019/20年度,該兩項計劃的撥款共約二億三千萬元。
子宮頸癌篩查
衞生署與醫護界自2004年3月8日合作推出「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年齡介乎25至64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透過不同的健康推廣活動及與各界和非政府機構的協作,提高公眾對預防子宮頸癌的意識,並鼓勵婦女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衞生署亦製作相關政府宣傳短片,譬如近年的「錫自己•愛健康」系列宣傳短片,在電視、電台及不同媒體播出,並透過報紙、橫額、網頁(https://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cindex.php)、社交媒體等不同渠道,推廣子宮頸癌篩查。
為加強子宮頸癌篩查服務,尤其針對低收入婦女,衞生署於2017年12月13日開展為期3年的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低收入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及預防教育先導計劃」。透過由先導計劃下的服務提供機構主動接觸及鼓勵合資格低收入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並提高她們對子宮頸癌的認識,以減低她們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我們會繼續透過不同的宣傳及教育,提高公眾對預防子宮頸癌的意識,並鼓勵婦女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2016年的大腸癌新症有5,437宗,佔癌症新症17.3%,即每6個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個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方面,2018年臨時數字顯示錄得共2,279人因大腸癌而死亡,佔癌症死亡人數15.8%,即每7名癌症死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大腸癌患者年齡中位數是男性為68歲及女性為69歲,50歲或以上人士患上大腸癌亦普遍。
衞生署於2018年8月6日推行恆常化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分階段為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提供政府資助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
截至2019年6月30日,大腸癌篩查計劃成效如下:
- 在交回樣本並得出測試結果的參加者中,有18,956人(13.2%)的結果呈陽性。
- 有16,155名參加者已接受大腸鏡檢查服務。結果如下:大腸腺瘤[10,829人 (67.0%)]、大腸癌[1,073人 (6.6%)]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大腸鏡檢查服務的參加者當中,約七成被診斷患有大腸腺瘤,由於在檢查過程中即時將腺瘤切除,因而避免演變為癌症。這印證了適時接受篩查的重要性。此外,我們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合作,初步分析了在計劃下患有大腸癌的首450多個案,顯示大部份屬於較早期(約60%),治癒率亦相對較高。專家工作小組會繼續檢視本地及海外的相關科學證據,包括最新的數據及科學實證。
結語
未來跟進工作有很多,《香港癌症策略》正式推出後,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及醫管局會聯同醫療界的夥伴、癌症康復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必定會積極落實各項措施,達致預期成果。同時,我亦呼籲市民由自己做起,透過健康生活模式及減少接觸致癌物的基層預防措施,包括不吸煙、遠離酒精、多吃蔬果、恆常體能活動等,以達至最具成本效益的預防癌症目標。
下次跟大家談談《香港癌症策略》中有關診斷和治療的工作。
2019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