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共同承擔」- 醫療衞生改革著眼長遠發展

< 返回

衞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醫生指出,世界各地的醫療衞生制度正面對一個挑戰,一方面要考慮公平公正的原則、方便使用的程度、市民負擔的能力和提供服務的質素,另一方面亦要平衡醫療融資的持續穩定性。

雖然大家面對相同的問題,但解決的方法卻因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等不同因素,而各有差異。

楊永強醫生今日(三月十六日)出席香港東區崇德社午餐會時表示,在醫療衞生改革方面,並沒有一套能適用於全球各地的「標準」模式,因為各地在文化、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模式不同,要政策制定者複製其他國家的醫療衞生體系是不可行和不被接受的。

楊永強醫生強調說:「最實際的方法是研究其他模式的特點,然後決定能否及怎樣將這些特點改良,以切合我們的需要。」

楊永強醫生列舉四個不同形式的公共醫療融資體系作比較,指出香港的制度是以稅款收入為基礎;美國是市場主導;新加坡推行強制性醫療儲蓄計劃;而台灣則以社會保險為主。

在香港,百分之九十八的公共醫療衞生服務是從稅收撥款,而百分之九十一

的私人醫療衞生開支則由個人支付,主要用於基層門診服務和保險費供款。住院方面主要由公營界別,以極大的補貼水平,提供有關服務。

雖然香港的制度已透過政府提供的資助,而達致公平、公正、使用方便及市民能負擔,楊永強醫生卻相信基於兩個原因,繼續完全依賴政府撥款將不可行。

他解釋說,其一是因為香港的稅基狹窄,因此不能應付在醫療衞生開支方面的不斷增長。他列舉數字顯示,二○○○/○一年度在醫療方面的開支佔香港經常公共開支預算的百分之十四點七。

他說:「其二是人口老化和長期病患者人數上升,以致門診和住院服務的需求增加。即使在醫療衞生服務提供方面已不斷提高生產力和效率,以及努力控制成本,但這些措施並不能完全抵銷這方面開支的增加。」

新加坡在醫療衞生方面的總開支,現時可較為穩定地維持於佔其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點六。公共和私人支出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十三由政府撥款,而百分之六十七為私人支出,私人支出方面包括由僱主和僱員以其薪酬的百分之六至八,每月供款入「保健儲蓄計劃」戶口。

楊永強說:「新加坡市民能夠使用他們的『保健儲蓄計劃』戶口支付其公共及私營醫療服務的開支,減輕政府作為主要服務提供者的壓力,特別是較為昂貴的住院服務,同時,市民可以在公立及私營服務之間有更大選擇。」

「正如其他醫療融資制度,當實施改變時,其他改變會隨著出現。在醫療衞生服務的規管及營運方面,政府研究了服務規管和成本效益,決定不會補貼心臟、肺部和肝臟移植或“為維持末期病患者的生命作出過量治療”。」

「新加坡推廣個人責任及努力控制成本以及保持市民能負擔基層醫護服務的開支。」

至於美國方面,楊永強醫生表示該國在醫療的開支為一點一兆美元,其中百分之四十六由政府撥款,百分之五十四由私人支付。

在私營方面以管理醫療和私人保險為主導,而公營方面則有兩個主要由政府資助的計劃-Medicare和Medicaid,這兩項計劃為八千萬美國人提供住院和門診醫療保障,其支出佔醫療總開支的三分之一。兩者都是強制式保險計劃,只限長者、殘疾人士和某些低收入人士參加。

大部分人口必須依賴混合式的管理醫療計劃,由僱主、私人保險和個人付款購買。這些策略使醫療開支自一九九五年下降至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三至十四,但對服務使用者和提供者造成極大的影響。

「對於服務使用者而言,由於遏止成本的上升,可供選擇的服務者和服務受到限制;而服務供應者為了求存而需要以集團的形式運作,以及要承受選取治療方式所附帶的財務風險。有些人更認為醫生的自主性受到削弱。」

「此外,美國的醫療改革雖然遏止了醫療開支的上升趨勢,但究竟成本是否可以持續維持在低水平則成疑問。」

台灣則採取強制式全民健康保險,由中央健康保險局釐定收費水平,住院成本的百分之七十至九十是由這計劃支付,而僱員平均供款額不超過平均人口收入的百分之六。

在一九九五至九八年之間,醫療開支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七,有兩個主要原因導致上升。首先,僱員的低供款額,特別是門診服務,這促使其使用率達至每年使用十五點一次,一九九八年在這方面的支出佔總開支的百分之七十。第二個原因是按服務逐次收費的制度,這制度是要鼓勵服務提供者提高服務使用率,以便增加其收入。

楊永強醫生指出,中央健康保險局正開始制定策略以便提高收入和減低成本,包括改善徵收供款率、資本管理、把按服務逐次收費改變為按療程收費、服務提供者的核數工作、以及監察藥物的價格。

他說:「我們應借鑑台灣的經驗,就是在達致公平及容易獲取服務等目標時,需要考慮整個制度的負擔能力。我們亦要同時顧及是否有足夠的制衡措施。」

在總結各個制度的優劣時,楊永強醫生重申,長遠而言,香港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借鑑其他地方的經驗,以便修改我們的改革策略,從而配合香港獨有的特點和價值觀。

「我們的改革要循序漸進,建基於現有制度的長處。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共同承擔,及著眼於同一個長遠目標。」

「我們正朝這個目標邁進:促進一個市民既可負擔又維持公平原則的更佳醫療服務制度,亦即有能力負擔醫療費用的市民需付費用,而社會較為不幸的一群可以繼續依賴社會可以付擔的高質素醫療衞生服務。」

二○○○年三月十六日(星期四)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