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醫療儲蓄細節仍待研究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表示,長遠來說,市民如認為應由公帑作為醫療融資的基本模式,也需要考慮以醫療儲蓄戶口的模式作補貼,鼓勵市民承擔部分醫療費用。
楊永強接受《政府新聞網》專訪時說,至於推行醫療儲蓄計劃的細節,仍有待研究,也會展開諮詢,現在的工作是向市民推廣這個概念。
他說,隨人口增長、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展和新穎醫療方式的出現,醫療開支將不斷增加;而資金的主要來源,不外乎公帑、社會醫療保險、市民自己支付,或如新加坡的醫療儲蓄戶口。
楊永強說:「目前國際間主要採用公帑或社會醫療保險,但各有利弊。以公帑支付最為簡單,但不穩定,因會隨經濟環境波動;加上政府要照顧其他如房屋、教育、社會福利等公共開支,故此,由公帑支付醫療開支始終有限制。」
醫療撥款追隨人口變化
為減少以公帑負擔醫療開支的波動,楊永強表示,已與財政司司長磋商,因應人口增長和結構轉變而調整醫療撥款。醫管局也盡量減低成本,提供更多更具質素的服務;為善用公共資源,醫管局去年改革收費制度,令投放資源更具針對性。
至於社會醫療保險,楊永強說,政府在九十年代的兩次諮詢,包括一九九七年哈佛報告的建議,均遭市民反對。
楊永強說:「第三次諮詢在二○○一年進行,建議由公帑作為醫療融資基礎,加上『頤康保障口』儲蓄計劃作補貼,市民大致不表示反對,但仍未接納推行儲蓄計劃。」
鼓勵市民負擔部分開支
長遠來說,他表示,市民如認為應由公帑作為醫療融資的基本模式,也需要考慮以醫療儲蓄戶口的模式作補貼,鼓勵市民自行負擔部分醫療費用。
在未改革收費制度前,約有三成病人無法支付每天六十八元的住院費用,他們主要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因此,他認為,有需要用醫療儲蓄戶口的模式,鼓勵市民在健康、有工作能力時儲蓄,使退休後可自行負擔部分醫療費用。
楊永強說:「若不採取這模式,日後醫療開支增加的壓力,只會由公帑或有自行儲蓄的市民承擔。」
完
二○○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