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從沙士汲取經驗:作好準備,防患未然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沙士(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必須作好準備,防患未然。
整體而言,委員會認為香港對疫情處理得宜,但在疫症初期,在體制上無疑出現了缺失。
專家委員會聯合主席錢卓樂爵士及葛菲雪教授今(十月二日)早把報告呈交予行政長官董建華。同一時間,市民可於網上閱覽報告及報告摘要,專家委員會的網址為www.sars-expertcom.gov.hk。
專家委員會於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成立,由十一名分別來自英國、美國、澳洲、中國內地及本地的專家組成,他們在國際間具備廣泛相關經驗,旨在檢討處理和控制疫症的工作,找出可汲取的經驗,使香港更能妥善應付日後出現的任何疫症。
在報告中,專家委員會讚賞香港市民在對抗這場疫症期間,臨危不亂,勇敢面對逆境,並對那些在這場疫症中痛失摯親的人士,致以深切慰問。
錢卓樂爵士在談及報告時表示,專家委員會就這場疫症進行了詳細及全面的檢討。
他說:「我們會見各方人士,多次與涉及這次疫症或受疫症影響的不同背景人士會晤,並舉行多次會議,就已獲得的資料和證據,進行討論及作出結論。」
「專家委員會並且在有需要時,要求提供額外的資料和澄清疑點,亦給予機會讓有關機構和人士作出回應。」
「報告的結論及建議正好反映專家委員會成員的集體意見和判斷。每位成員由始至終都矢志盡力為香港市民效力。」
「我們從公共衞生、疾病控制、應變計劃、控制機制及行動,以及系統設計多個層面,以嚴謹及專業的方法去研究所有問題,評估政府、衞生機關及醫院管理層,在當時非常困難的時間,有否各司其職。」
葛菲雪教授認同錢卓樂爵士的觀點,並謂專家委員會在得出這個結論時,已經充分考慮事後論斷的危險,因此在研究每一件事件時,都盡力設身處地探討當時所知以及能夠做到的限度。
葛菲雪教授說:「在疫症初期,對這個疾病及其成因所知甚少的時候,暴露了體制上的一些缺失,隨疫症蔓延,一些擔任要職的人員亦感染沙士,令問題更趨嚴重。」
「很多缺失很快便糾正過來,而各級人員在逆境中憑努力不懈的幹勁,克服了其餘的體制上的缺失。」
「專家委員會認為沒有人因疏忽職守,未盡全力或行政失當而應受到譴責。」
「從事後回顧的分析,專家委員會確定了當中一些事情可做得更好,另有一些範疇須作進一步改善。」
「展望未來,專家委員會提出十二個主要議題,共四十六項建議,讓香港作出更好的準備,防禦任何緊急事故或危機的突襲。」(建議詳情請參閱報告第十八章。)
總括而言,報告指沙士的經驗有助找出一些可汲取的正面經驗,同時凸顯了不少挑戰,須及早作好準備,防患未然。
報告指出:「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靈活應變,使體制內每個層面均能監測、預防和控制各種破壞性的挑戰,並能從中復原過來。先決條件是必須有一個妥善規劃、縝密安排和充分整合的緊急事故管理應變機制。」
報告建議當局應檢討衞生福利及食物局與該局轄下有關的政府部門之間的組織架構和相互關係,藉以改善這些部門在衞生防護事宜上的協調能力,並加快政策制訂和推展衞生防護工作。
報告明確地建議設立衞生防護中心,中心在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範疇內,必須擁有職、權和責。 隨日後工作擴展,中心亦須就各類的衞生防護事務,包括食物安全、動物疾病、非傳染性疾病及其風險因素等問題提供意見。
報告強調,加強疾病監控是一項極需優先進行的工作,為系統提供及早警報。報告同時指出,現有系統缺乏全面的化驗所疾病監察。
報告指出:「醫療系統中各個環節,須有高度觸覺和警覺性。為此,須培養一種文化,讓每名醫護人員都明白,無論是負責基層護理或是住院護理,他們的工作也足以影響公共衞生,而即使一個人的疾病亦可能會對整個社會帶來衝擊。」
鑑於在疫症期間建立的「綜合症網上電子資料庫」和「重大事件調查及災難支援工作系統」十分成功,報告認為當局必須作出投資,使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有更佳的資訊科技支援,以應付未來爆發的新挑戰。
報告建議當局應致力確保所有化驗所能迅速和定期向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所有具公共衞生重要性的化驗結果。更徹底的改革方法,便是把所有醫院的微生物化驗所集中在新的衞生防護中心內。
報告表示:「要解決公共衞生資源上種種不足之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立衞生防護中心,培訓更多訓練有素的傳染病病學專家和公共衞生專家。」
報告重擬訂應變計劃,作為處理大部分醫護服務和公共衞生緊急事故的基本工作;處理傳染病爆發也是如此。
報告指出:「當局應規定衞生福利及食物局、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以及各分區辦事處、聯網和醫院制訂和推行事故應變計劃,處理大型疫症的安排。這些安排必須分工清晰,詳列控制爆發的指揮小組的主要成員、角色和責任,以及啟動應變計劃的機制。」
「應變計劃應與衞生防護中心合作制訂,採納以人口為本作考慮的基準,並定期加以測試,並把預防傳染病爆發視為當然部分。」
「此外,當局也需要制訂適用於特定地點、特定事件或情況的計劃,而公共衞生事故漸趨國際化,計劃亦須把這點考慮在內。」
「私人機構和其他支援機構組織應制訂類似的計劃和安排。」
報告建議如發生公共衞生緊急事故,必須建立明確的統屬關係,以便有效管理。委員會觀察所見,當局為應付綜合症爆發,臨時設立了多個機制和組織。
「這些安排必須分工清晰並正式確立,以應付日後發生的緊急事故。」
「當局有需要制訂指揮架構,以管理在運作、策劃和策略這三個不同層面的應變措施。由於控制措施通常由下而上啟動,因此指揮和控制安排必須能夠相應配合。」
報告建議成立一個由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擔任主席的指揮小組,成員人數無需太多,可包括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常任秘書長、衞生署署長、衞生防護中心主管和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疫情發生時,小組應負責作出所有主要決定。
「此外,還需要適當的法規架構,以便採取恰當的公共衞生應變措施。」
「應變計劃不能單獨推行,必須與毗鄰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內地和國際社會全面緊密協作。」
因此,委員會強調與國際社會加強聯繫是十分重要的,也有需要與世界衞生組織保持密切連繫。
報告指出,醫院和公共醫療系統的應變能力不足,顯然是應付疫症的主要問題。
報告建議,醫管局應盡快撥款改善醫院的設施,特別是增加隔離病房。當局亦應檢討某些臨技術和專科不足的問題,並制訂解決方法。委員會贊成政府的建議,在選定的急症醫院附設傳染病病房,比建造一間專門處理傳染病醫院,較為適當。
醫管局亦應制訂詳細計劃,使資源得以靈活運用,以應付出現令醫療系統個別環節無法負荷的事故。
最容易受感染的群體也許是居住在安老院的長者,報告建議應加強安老院的感染控制安排,包括為員工提供感染控制的培訓,以及改善隔離措施。到診醫生計劃應長期推行。
在公眾信息傳遞方面,報告指出,在面對嚴峻的危機時,向公眾傳達危機訊息殊非易事。
「在社會內建立一定程度的信任,十分重要。為此,須確保具備適當的專門技術和資歷的專業人士獲得適當培訓,與傳媒合作;並要與傳媒建立長期的伙伴關係及參考他們就制訂緊急應變行動所提供的意見;同時當局亦應推行持續的公眾教育計劃,教導市民有關公共衞生的知識。」
委員會注意到傳媒在綜合症疫症期間作出的貢獻,建議傳媒在傳遞有關風險的信息時亦應有責任。
在與各方人士會晤的過程中,委員會發現一些顯著及曾引起關注或不滿的重要議題,委員會就這些議題給予觀察和意見(詳細內容可參閱報告內的第四章)。
委員會成立醫院管理及行政小組和公共衞生兩個小組,醫院管理及行政小組於六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召開會議,而公共衞生小組的會議於七月七至十一日舉行,委員會並於八月十三至十九日舉行全體會議。
完
二○○三年十月二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