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參觀有機農場後談話全文
以下為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醫生今日(二月十日)參觀元朗有機耕作農場後與新聞界的談話全文:
記者:廣東方面有非典型肺炎,大家都很關心,現在珠三角大融合,很多人出出入入,有報道指可能會傳來香港,其實可能性大嗎?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衞生署有一個全面的傳染病監察系統,我們與內地也有機制,有事發生,我們也會與他們接觸,衞生署已經與內地接觸,了解情況。要研究是否需要採取適當措施應變,這個是會做的。現在全球一體化,大家飛來飛去,到外地旅遊,不單只是香港跟內地,全世界也有不少遊客來港,香港也有很多市民出外旅遊,會有些感染是避免不來的。市民到外地旅遊要小心,回港後有特別情況例如發燒,覺得沒有退燒,或者有肺炎病徵,一定要告知醫生曾到外地旅遊,讓醫生有警覺性,懂得如何處理。個別的個案是會發生的,感冒或者是普通肺炎,去哪裏都會有,香港會有,外國也會有。最怕是有些特別的、香港罕見的傳染病,有人突然感染到,感染後回港也不要緊,最怕是會傳染。這個機會雖然不大,但可能性還是有的。例如上次登革熱,如果香港市民到登革熱已成風土病的地方旅遊,有機會回港後傳給蚊子,然後傳播開去,這個問題我們要處理,但對其他病也需要有警覺性。
記者:其實是否已了解事件詳情呢?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我們已與內地接觸了解詳細資料,在這個時候是有感冒爆發的,不單只在外國,香港也有的。一般來說,年紀較大的長者或小童,患感冒時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死亡率會較高。但現時是否出現了一個特別品種,我們尚未知道,不要說內地,香港自己每年出現的感冒品種,我們也要注意,看看哪種疫苗適合,不要只集中談廣東或甚麼地方,衞生署一定會與內地接觸,多些了解是否有需要採取適合的措施應變。
記者:現階段是否有需要特別留意由廣東省入境的人士?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要多些資料才可以決定需要什麼應變措施,現階段談是太早了。
記者:到目前為止對這種菌...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不如談談今日的情況,今日我們跟農場主人見過面,多一些了解現在在香港新界養雞的情況。現在的場主也很合作,大家也知道,要避免禽流感,除了注射防疫針,生物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得好一點,以及要加強改善農場的衞生環境,而場主也很合作,今日我們也增多了解。在香港我們有不同品種的雞,他們將來在市場上亦會帶起促進,將來在市場會有一些有別於來自內地及外國的雞隻,給予市民多一個選擇,如果市場有需求,他們也可以供應。我們亦和他們討論將來農場的發展,和特別的品種。今日大家知道有機耕作方式也頗有趣,最主要是沒有化學肥料和殺蟲藥,這對保護環境是很好的,而市民一般亦有要求多吃一些這些品種。今日與農場主人傾談,亦覺得他們的發展機會頗好,我也感到鼓舞。
記者:雞場主人有沒有向你提出要求,譬如政府應該怎樣多些幫助他們?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大家也在多些了解情況。你知道我們會盡量幫助他們,但他們也要做些工夫,以伙伴關係來處理。現時漁護署也有很多措施幫助場主,現時有一些研究工作、合作工作在進行中,做得頗好及頗愉快,廖先生是否要補充幾句。
漁農自然護理署副署長廖季堅:在養雞方面,我們要求及鼓勵農友做生物安全措施,他們在這方面亦和我們配合。在新品種方面,他們也希望可飼養富有本地特色的雞,去滿足市場的需求。在有機菜方面也是一樣,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滿足市場上的需要。
記者:局長,想問衞生署的門診七月便會移交醫管局,移交後會否外判及外判的時間表如何?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暫時沒有想過要外判,最主要是移交門診,我們亦講過門診的角色是多方面的,第一,最重要是以門診服務培訓基層醫生,治療的專業人才會在門診中培訓;第二,是提供服務予慢性病患者,因為一般的慢性病患者很依賴公立醫療服務,所以一般慢性病患者都會得到服務;第三,比較低收入的人士也很依賴公立門診服務,最主要是這三個目標。當然將來部分會否外判是將來的事,但起碼在最初移交給醫管局時是沒有計劃外判的,但我們將來會集中看看現時有幾十間門診,將來會重組服務,日後醫管局視乎在那些醫院聯網適合做的服務模式,我們不排除有部分會外判也說不定,現時是沒有計劃的。
記者:可否講講合約醫生的問題,今年七月很快便有一批期滿,會否有大批未能續約呢?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這個你要問問醫管局。因為合約醫生是合約醫生,合約醫生的計劃主要是給醫生有機會培訓,有部分在合約完成後已接受一部分培訓,我們期望每個醫生有機會在公立架構中再有機會在實習後培訓,培訓後便要在社會上服務。我們培訓醫生不是全部由公立醫院用,公立醫院會吸納他們需要的醫生,合約完後視乎本身的需求有部分會被吸納,其他的則在社會上就業服務。
記者:以一個專科醫生來說,六年即兩張合約的培訓期是否其實太短呢?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這個醫管局是有彈性處理的,現時就業機會不單是在醫管局,醫生在完成實習後已可以在社會上執業,政府沒有可能讓每個專業醫生就業於公立架構,沒有這個可行性,同時亦不是很合理的。我們培訓醫生後,公立醫療架構吸納多少要視乎需求,另外一個目標是希望培訓有經驗的醫生在社會上服務。
(請同時參閱英文發言部分)
完
二○○三年二月十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