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八題:內地供港蔬菜
以下為今日(二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石禮謙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從內地進口的蔬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否評估現時註冊供港內地菜場能否生產足夠數量的蔬菜,使本港的蔬菜價格能在不同季節均保持平穩;若評估結果是能夠,有關的理據為何;若評估結果是不能夠,有何解決方法;
(二) 現時有何措施監察在外省地方(例如北京和上海)的註冊供港內地菜場的運作;及
(三) 鑑於有市民向本人反映,蔬菜的零售價並沒有即時跟隨批發價下調,出現「加快減慢」的情況,政府會否考慮進行調查,查證在批發層面有否操控價格的行為;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一) 政府統計處出版的香港商品貿易統計顯示,在二○○六年、二○○七年及二○○八年(截至十月)三年期間,內地供港蔬菜數量分別約為486,000公噸,589,000公噸及493,000公噸,佔本港蔬菜總入口量九成以上。資料顯示本港大部分的進口蔬菜來自內地,而整體供應量一直維持穩定,並無出現短缺的情。
內地註冊供港菜場提供的蔬菜,無論在數量或產品種類上,均可滿足本港市民在不同季節的需要。除去季節的分別外,蔬菜價格亦直接受天氣影響,如夏季雖屬市場淡季,但若遇上颱風或暴雨,蔬菜產量會急降,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蔬菜價格仍然有可能作短暫飆升。以二○○八年為例,蔬菜統營處全年蔬菜平均批發價由夏季的每公噸(約1,650斤)約5,800元至冬季的5,300元不等,季度波幅約10%,大致正常。
(二) 現時內地約有680個註冊供港菜場,分布於各個省市包括廣東、北京、上海等地。註冊供港菜場的名單上載於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的網頁。
根據香港政府與國家質檢總局的協議,供港蔬菜須來自註冊供港菜場,而內地檢驗檢疫機構對供港蔬菜的菜場及收購站實施源頭管理,並會對供港蔬菜裝貨整個過程進行監督、標識,及對運載蔬菜車輛進行封識。每一批輸港的內地蔬菜都必須附有內地當局發出的「供港澳蔬菜農藥使用報告單」及「供港澳蔬菜檢驗檢疫監管卡」。
根據香港與內地協議,所有由內地經陸路輸港的新鮮蔬菜,必須經文錦渡管制站進口,並於抵達文錦渡後接受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人員抽查。食環署人員會檢查供港蔬菜貨車的封識,核對及檢查蔬菜的有關文件是否與付運蔬菜相符,如發現貨證不符,便會扣檢該批次的蔬菜,並會知會內地當局跟進。二○○七至二○○八年兩年期間,食環署在文錦渡管制站共抽檢了約57,000架次運菜車,並無發現蔬菜來源與付運文件不符合的個案。食環署人員亦會抽取蔬菜樣本進行快速農藥殘留測試和詳細化學分析。二○○七年至二○○八年兩年期間,食環署在進口、批發和零售層面共就超過37,000個蔬菜樣本進行農藥殘留測試,合格率為99.9%。
香港政府除與內地在源頭管理方面保持密切聯繫外,並採取在進口、批發和零售層面進行抽查的策略,確保食物安全。
(三) 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維持各類食品穩定供應和保障食物安全。食品價格應由市場調節。政府會致力提高市場透明度,令市場更有效運作,讓消費者作出精明的選擇。
蔬菜批發在自由市場供求力量下自行運作,供與求均存在高度競爭。近數年來,我們並無發現供港蔬菜有不尋常的批發價格和供應情況。至於零售價格方面,正如其他鮮活食品一樣,在不同季節和需求情況下會按自由市場的運作而有所調節,例如在主要節日期間部分鮮活食品的價格或會上升。政府主要致力維持各種主要食品的供應足夠,以及提高市場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亦讓業界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運作。
為增加市場透明度,漁農自然護理署每天均會在網頁及電台發布主要副食品(包括蔬菜)的供應量及平均批發價格,供公眾參考。
完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