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一題:預防慢性疾病

< 返回

  以下為今日(七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宜弘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答覆:

問題:

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過去五年,精神科疾病的發病年齡中位數,以及惡性腫瘤疾病和各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和肝病)的患者的發病年齡和死亡年齡的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是甚麼;上述數字與十年前的同類數字如何比較;

(二) 有沒有研究慢性疾病患者年輕化的情況與環境及生活習慣的關係;如果有研究,結果是甚麼;如果沒有研究,政府如何評估出現該情況的成因;及

(三) 有沒有評估上述情況對香港生產力和醫療開支的影響,以及政府有何措施改善該情況?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死亡登記冊內的資料顯示,二○○一至二○○五年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腎病、肝病及中風的死亡年齡中位數和平均數與之前十年比較,均呈上升趨勢。有關數據已列於附件一。我們沒有這些疾病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及平均數,以及精神科疾病的發病年齡中位數等資料的統計數據。

(二) 為了解香港人口的健康情況,衞生署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及分析與慢性疾病相關的數據,包括疾病的死亡率、發病率、年齡分佈及其風險因素等。

  公共衞生及醫學界的研究顯示,慢性疾病與行為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及肥胖有密切關係。香港常見的慢性疾病的死亡年齡並沒有下降的趨勢,不過,根據衞生署的調查顯示,部分行為風險因素,皆較常見於年輕的年齡組別,詳細數據已列於附件二。

  此外,根據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從小一至中七的日校學生收集所得的數據,過往十年學童肥胖有上升的趨勢,詳細數據已列於附件三。由於肥胖會導致其他併發症及慢性疾病,學生健康服務自二○○四至○五學年開始,為較肥胖的學生測試尿糖,並會將呈陽性反應的學生轉介至醫院管理局小兒科作詳細跟進,檢查是否患有糖尿病。數據顯示患糖尿病的中小學生並無上升的趨勢。此外,高血壓的甄別率在過往十年亦維持於低水平。

(三) 現時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香港的各種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我們的政策是要及早注意慢性病的趨勢,進行各種預防的工作,以便對疾病早察覺、早治療。現階段我們並沒有就慢性疾病年輕化對香港生產力和醫療開支的影響作全面定量評估。政府打算就個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的長期疾病,例如糖尿病,進行研究以評估有關疾病為香港整體經濟帶來的負擔,以及相關的治療為公共醫療系統帶來的壓力,從而更有效地預防疾病,減低發病率。

  為加強慢性疾病的預防工作,衞生署積極配合世界衞生組織所倡議的《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近年推行多項全港性的大型健康推廣及宣傳運動,營造有利環境,協助及鼓勵市民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及進行適量運動。

  在推廣健康飲食方面,衞生署於二○○六至○七學年聯同香港肥胖醫學會、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香港營養學會及學界多個相關組織,在全港小學全面推行「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為年青一代營造一個鼓勵及支援健康飲食的生活環境。

  在推廣運動方面,衞生署與康樂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自二○○○年合辦「普及健體運動」,鼓勵市民選擇及參與適合個人體能及興趣的運動。衞生署並於二○○三年開始在公共屋、康文署設施及其他樓宇推行活動,宣傳行樓梯健身心的訊息,鼓勵市民多行樓梯,更在二○○六年與地鐵公司合作,在沿線車站鼓勵乘客使用樓梯。

  此外,衞生署亦透過控煙工作,減少二手煙的禍害。衞生署將繼續透過電台及電視宣傳短片、單張、海報、網頁,以及24小時健康教育熱線,向市民宣傳健康飲食、推廣無煙文化和健康生活的信息。

  長遠來說,為改善全民健康、更有效預防疾病,以及防止慢性疾病年輕化,我們務必改善基層醫療服務。有效的基層醫療服務不但能夠改善市民的健康狀況,亦可減輕醫院系統所承受的壓力。透過強調基層醫療服務,令市民認識到保障自己健康的重要性,是預防和減少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53分


立法會第一題附件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