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施政报告》改善民生措施记者会答问全文(一)

< 返回

  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今日(一月十四日)下午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举行记者会,解释《施政报告》中有关改善民生的措施。以下是记者会的答问全文:

记者:我想问,其实一直谈的劳福议题,都在说商界和劳工界各有诉求,但今次的《施政报告》里面没有提到强积金取消对冲,但特别提出了输入外劳。这是否即是说取消对冲的前提就是要输入外劳?是否这样令到商界和劳福界各取一样好处去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如果继续僵持这个现况的话,是否在剩下任期都未必可以解决取消强积金对冲的问题?谢谢。

政务司司长:强积金对冲的问题,已经在我们上月二十二日公布了有关退休保障的公众谘询里面,我们已经讲述过了。从强积金管理局提供的数字,以至二零一四年因为抵销的安排而提早提取的僱主供款,令到我们很关注,所以我也很努力在扶贫委员会里面得到一个共识,因为大家都知道扶贫委员会里面既有商界背景的委员,亦有劳工界背景的委员,所以某程度上都是社会就着这件事不同意见的缩影。但在扶贫委员会都能够得到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纯粹从退休保障这个角度出发,强积金如果继续有对冲的安排,无可否认是削弱了强积金的退休保障的功能,所以扶贫委员会呼吁社会各界,包括商界和劳工界朋友善用今次的公众谘询多提意见。

  特区政府、我本人和张局长,我们很有决心,希望能够争取在这件事里面,在这一届政府有一个政策的方向,尽管我们这一届未能够赶及落实执行,在下一届政府都能够可以处理到这个问题。但现在都时候尚早,在六个月的谘询都只是过了三个多星期,所以我们在未来的日子,会继续与商界和劳工界的朋友去讨论。

  至于你第二个问题,就是为甚么《施政报告》里面提输入劳工呢?因为这个都是在现实里面一个我们正面对的困难。行政长官时常说,我们无论在房屋、经济发展,以至很多民生项目都面对着两个樽颈,一个是土地的樽颈,另一个是人手的樽颈。所以,他亦适当要提出,即是说在某一些工作的范畴,真的现时欠缺人手很厉害,但并不存在你刚才所说的那种想法,即是说要交换,如果劳工界给我们输入劳工,商界或许愿意可以取消对冲,并没有这种想法。我并不觉得商界和劳工界会同意用这种态度去处理这些都有相当大争议性的课题。

记者︰其实想问司长,刚才有提及到觉得现时评论《施政报告》「懒理民生」,好似说这些评论不太正确,其实是否觉得很大冤屈,还是怎样?第二,我想问张炳良局长,其实房屋局提交予立法会的文件有提到华富邨的重建,其实这个研究是否年初已完成,其实何时完成呢?有没有甚么初步结果呢?因为都讲了很久。还有,想问高局长,其实你二千亿去发展医院基建,到底有没有时间表呢?各个医院涉及的钱如果超支会不会加码?以及中医院有没有设计蓝图呢?提供多少病床,以及是否需要增加中医学额呢?

政务司司长︰我答第一个问题,稍后高局长可以回应你详细的提问。第一,我们做政策的工作,我们的施政就不带个人感情,并不存在委屈或不委屈,但我有责任讲出事实的真相。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一届政府自上任以来,扶贫、安老、助弱都是放在非常优先的地位,所以刚才我都花多了少少时间,与大家回顾自从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我们上任之后,经过了早前行政长官的三份《施政报告》,做了大量的扶贫、安老、助弱工作,然后去到二零一六这份《施政报告》,再提出进一步的扶贫、安老、助弱这些民生的措施。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或者我回应一下关于华富邨重建这个问题。其实华富邨重建并未有具体的细节和时间表,我们还在做一些勘察性、一些初步的计划。因为关键在于任何公共屋邨的重建,都需要能够做到在原区内找到一些合适的单位来安置受重建影响的租户或商户的安排等等。在二零一四年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中提到会放宽薄扶林的高度(应为发展)限制的一些措施,那便可以让… 和提到如果放宽的话,华富邨邻近的一些地方可以进行一些公营房屋项目,亦都是有助于华富邨的重建;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当时运房局亦提出,在铁路发展策略中考虑进行南港岛线西段的项目推展,所以华富邨重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现时房委会正在做一些初步的研究,当有具体的建议的时候,才会正式把细节提出来,和谘询区内意见的。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有关十年的医院设施建设,其实我也想借此机会解释,让大家明白。目前,若我们兴建新医院这些大型基建项目,其实我们每年也要经过一个程序,由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提出计划,然后我们再在内部争取资源调拨。因此,医管局内部虽然可能已有长远的蓝图,而我们的确亦已向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提交过该蓝图,但实际上蓝图内每个项目的优先次序为何,每年是否能获得拨款的认定,进行详细计划,然后推广、推动建设,其实存在未知之数。因此,对医管局来说,我刚才数出来的十年内所有医院重建、扩建和新建项目,一次过已在政府内部资源分配获得认可。因此,对医管局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做法,让他们可有一个长远的蓝图,亦知道这些蓝图起码已在十年的范围内获得在资源上的认可,当然他们仍然要经过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拨款等各种程序。每个项目的时间也不相同,有些项目现在已开始进行,有些项目仍在设计的过程中,故此每个项目的时间表也不相同。甚至由于我们所说的十年,是十年资源分配的认可,所以从获得资源分配的认可后,到医院的落成,仍有一段时间,所以十年计划可能会包括一些到落成后已稍为超过十年的医院,但我相信医管局是非常欢迎的。

  另外,有关中医院的建设,香港从来没有中医院,因此其服务模式,最近两年已由医管局进行中西医协作先导计划,界定其服务模式及将来的服务对象。现在,我们在将军澳有一幅地,我们仍要就医院兴建、筹资模式,以及营运模式等进行考虑。因此,我们今次即将进行的邀请是意向书邀请,透过意向书,我们希望有兴趣营办和兴建中医院的团体,不只谈将来的运作为何,还要向我们简介究竟心目中这间医院的服务对象和规模为何,大约有多少张病床,以及服务模式为何,将来的运作会是怎样等。因此,意向书的计划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容许我们获得足够的资料,知道这些有兴趣营办中医院的团体,其想法和会面对的困难,然后政府可在招标过程中配合这问题。至于具体规模,要待营运团体提出。不过,按照原本我知道这幅土地的面积,若要用尽,可能有三百至四百张病床,或者多一点也可以,但要按照该团体提出的计划,其中一个条件是否会包括能否地尽其用,我们也会考虑。

记者:会否增加中医学额?若二千亿元不足够,你意思是否可能会「加码」?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当然,我们现时提出的预算,是按照我们现时的能力,希望做到最准确的预算。至于中医学额会否因为中医院而受影响,我相信未必直接会受中医院影响,但对香港的中医培训便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们很希望将来这间中医院,除了向市民提供临床服务外,还需要支援我们现有三间有本科学位的大学,培训本地中医。

政务司司长︰我想在这里补充一句,因为这位朋友的提问正正就是点出了今次在内部资源分配里面的考虑,因为我都是政府内部资源分配高层会议的主席。刚才我已讲,在经常性开支分配,今次我们就着到校学前的康复服务,即七千个给这些幼童的服务计划那种拨款,是我未见过的,即计划仍在试验中,用奖券基金在试验中,还是刚刚开始,我们已经可以如此早,即是话我们一定会常规化这个项目,不需要等到当年再去慢慢竞逐资源。同样地,一次过在非经常开支,即工务工程的开支是承担二千亿元去做这么多医院的项目,亦都是我前所未见的。

  为甚么会做这两个这么特殊的举措呢?就是你刚才问的问题,人力的问题。因为我们想早些让社会得到信息,这些服务是固定、长期存在,是需要有人力的配套。因为可以想像如果我刚才讲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只是两年的试验计划,现时各个院校要不要培训多些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同样在医务人手方面一样,所以今次我们的考虑可以说是,第一是表现出特区政府是有承担。第二,我们的目光是长远的,希望能够为社会无论在康复服务,或者在医疗服务都是展开一个既有方向亦都有实质内容,亦都有资源配合,等到当这些硬体齐备的时候,又不要到时才说人手资源不够,令到这些服务受到窒碍,希望这点大家都可以理解。

记者:想问司长,其实有议员和团体都批评今次的《施政报告》都是区议会化,好像公厕会加一格,加一些厕格,或加一些座位。是不是都知道因为一些大政策,例如好像退休保障或者强积金对冲,或者一些标准工时这些明知做不到,所以就用一些这么琐碎的,去堆砌今次的《施政报告》呢?谢谢。

政务司司长:第一,我们没有回避到一些大政策,这些大政策全部都正在进行中,英文我叫work in progress。张(建宗)局长很努力,正处理标准工时的问题。而我们亦在上个月展开了退休保障的公众谘询。所以三个行政长官说都是相当棘手的、社会上很有争议性的劳工议题,特区政府是完全没有回避到,是和社会去认真讨论。所以既然已经有机制去讨论,当然在一个都很紧张的篇幅的《施政报告》里面,就不需要再着墨太多,但不等于我们漠不关心,或者没有处理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现在提出的一些建议是否一些很琐碎、区议会化呢?我的形容,刚才开场白的时候说了,这些是一些做得很细致的工夫,是很窝心的。当日我们推出「人人畅道通行」,长者是非常开心的,残疾人士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可以达致无障碍的信道,令他们的出入更加方便。所以同样地,张(炳良)局长在那些公车站增设座椅,亦都是因为我们关心,有时候长者在等公车等得久,他们真的很累。我们亦看到,我自己亦亲自到过一些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社会,这些工作是需要做的。这样才能够配合到长者能够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所以我不是太同意那一类的批评。

  我不知道甚么是区议会化,但区议会当然是反映市民的诉求,所以今次这些细致窝心的工作亦都是反映区议会多年来,说给政府的诉求。譬如张(炳良)局长可以跟你说他亲身的体会,他争取上山斜坡的扶手电梯,真的是每次去区议会都热烈争取的。所以这次我们亦都是将我们过去一段日子,自己亲身的体会,来去反映在今次的政策措施里面。

记者:想问张炳良局长提到公车站,其实显示屏和座椅都是应该公车公司自己的配套,为何用公帑付钱做这件事情?另外,长者过马路延长绿灯,其实现在政府计划是怎样做?延长多少秒?怎样去识别长者?以及有否评估实际运行的时候,其实停一「盏」灯可能影响其他附近交通系统?对整个交通系统的影响,政府有否实际探讨届时如何去做?另外,我想问房屋方面,其实今早特首提及有信心,就算公屋建屋量下跌,三年上楼都是有信心做到的,其实现时政府的信心在哪里来的?如果下跌都做到,为何现时未做得到的时候,仍有信心谈将来可以做到?另外想问改划土地,是否包括斜坡都会改划做住宅用地,想问那些地其实会兴建哪类型的房屋,如果用斜坡的话,成本是否会多出很多,以及可否举一些例子其实会使用那些地?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或许你最后的问题关于斜坡的使用,明天发展局局长有另一个记者会,可能这个问题他回答会比较好些,以整体规划土地来说。

  公车站设座位方面,现时有些有上盖的公车站是有座位的,不过就很少的,有超过一百个左右。我们全港有三千个有上盖的公车站,我们希望加快,我们不希望只依赖公车公司,他们做也可以,他们会慢慢做,因为要考虑成本等等的因素。所以我们希望现时三千个有上盖的公车站尽快去加建座位,当然不是每个(公车站)都可以加建(座位),要视乎实际环境、许多考虑,但我们希望尽量去做。我们觉得由政府出资加快地增加公车站座位,对候车环境、对乘客、对长者,特别是我们社会慢慢老化的,所以对改善或提升公共交通服务都是值得做的。但不等如公车公司将来新的公车站他们不会做,而事实上公车公司新的公车站亦都会一并考虑上盖、座位,所以是两边都会做的。

  关于研究用新科技改善行人过路处绿灯时间,当然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即是延长多久、对路面上的车辆交通有甚么影响,这的确是运输署需要详细研究的,所以我们讲的是研究怎样去进行。但在其他的一些城市都是有尝试去这样做,这个最主要是适应我们的社会多了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士),他们(当中)可能都有些行动不方便的,怎样能够令到在过(马)路的时候的安全程度可以提高,以及整体社会都是对一些长者比较友善,(因此)我们从这个大前提出发的。

  至于说三年上楼,或者严格来说不是三年上楼,是平均约三年对一些家庭及长者的申请人,轮候公屋的平均首次编配时间。现在我们偏离了三年。过去社会上有些人说,既然最近一、两年做不到三年,是否可以放弃三年这个目标呢?从政府立场、从我个人立场,我们认为仍然需要坚持三年,因为这是一个目标。我们有了目标便去规划房屋用地的供应,公营房屋的兴建计划的进展。如果我们放弃三年,等如我们可以放松。但的确在觅地方面,是充满挑战的。我们在未来十年,我们已公开说了有大约二十五万五千个单位的用地,还需要再找一些。昨日行政长官亦已说到,一些新加(土地)是怎么,希望最终能做到三年首次编配的目标。

(待续)



2016年1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1时10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