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谈中医临床教研中心及禽流感(只有中文)

< 返回

  以下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今日(十月三十一日)出席博爱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油尖旺)开幕典礼后会见新闻界的谈话内容: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这中医临床教研中心今天开幕,我们共计划开设十八间中医临床教研中心,这是第十七间,余下的最后一间将在明年开幕,我们便开设了十八间(中医临床教研中心),即分布在全港十八区(以区议会计算),(每区也)开设中医临床教研中心的计划接近完成。大家可能记得,这计划最初是在二○○一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最初计划在二○○三年中开设第一间(中医临床教研中心),由于出现沙士,要推迟至二○○三年年底才开启第一间,直至现时已开启了十七间,明年便会有十八间。这十八间中医临床教研中心的设计均是以三方合作(的模式运作),主要因为我们以循证医学为发展中医药的基础,故必须有大学(的参与),协助进行临床科研及教学。另外,也需要由非牟利机构营运,可给予(中医临床教研中心)较大的弹性,因为当初在公立医院开设中医诊所,其实也并非没有阻力。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也花了两年时间才获医管局大会通过,然后行政会议才在二○○三年一月通过(开设中医诊所的计划)。有关的经常性拨款为一亿元,现在仍持续。大部分的中医临床教研中心都设于医院内,让它们占有一个较好的战略性地位,即开设在一间综合医院或其他医院内,可以跟医院内的西医合作。当然亦有小部分(中医临床教研中心)由于区域性的问题,在社区内起着示范的作用,例如开设在伊利沙伯医院的这间便非常难得,因为伊利沙伯医院是全港最大的综合医院,在这里发展(中医临床教研中心),有利于这里的中医与伊利沙伯医院的西医开展各方面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记者:(有关兴建中医医院的时间表和地点)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时间表和地点暂时也没有。至于为何我们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因为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辖下的两个工作小组已开始工作,其中中医业小组委员会,除了探讨如何提升中医药的地位,如何加强中医药在公营(医疗)服务的角色,以及如何发展中医专科之外,还提出了其中一个很重要课题,就是发展中医住院服务或中医院。所以政府需要平衡地或提早一步开始物色土地,暂时来说,未能落实的事宜,我不能透露。至于时间表,亦要待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正式通过建议后,我们才能作出计划,因为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的中医业委员会的角色很重要,在香港发展中医住院服务,跟在临床或门诊方面发展(中医服务)很不同,(发展)中医住院服务要解决很多中西医界面如何合作的问题,例如病房由谁主管,若出现突发事件,究竟是哪些医生,即中医和西医分别需负担哪些责任,所以需首先发展这些界面的合作模式,然后才能规划一间医院。

记者:今日香港大学有研究指,若H7N9爆发,关闭活禽巿场是一个有效方法防止扩散,局方会否考虑这做法?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我对这研究的结果并不感到意外,第一方面,自从(人类感染甲型禽流感)H7N9于内地爆发至今,无论在农场或(零售)巿场都大规模抽取了很多家禽样本作检查,整体来说,发现(对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呈)阳性反应的样本比率很低,当中在家禽批发巿场(抽取的样本对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呈阳性的)比率最高,所以我对(香港大学的研究)结果不感惊奇。另一方面,若参考我们(处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经验,其实亦有这方面的指示。所以在若干年前,特区政府曾有政策推动中央屠宰,当时有考虑取消全部(活禽)销售点,即巿民不会见到活鸡,活鸡从鸡只养殖场直接送往中央屠宰的地方,巿民购买的是即日在另一地方屠宰后再运往零售点售卖的鸡只。这计划发展至中期,(其后搁置了),据我理解有两个原因,因为当时我并非在政府(工作),第一是有部分香港巿民认为吃活鸡的文化很重要,尤其是香港作为美食之都,这文化值得保留,亦有相当部分的营运者不愿意交出牌照。当时政府采取了很多(预防禽流感)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由内地供港鸡只养殖场开始监察,进行注册及登记;对鸡只会进行两次H5N1疫苗注射;再在文锦渡口岸进行抽验,证明其抗体水平足够。然后,我们在本地的批发及零售市场(采取)清洁措施,例如“活鸡日日清”或停市一天清洗市场的措施等,凡此种种均有效控制(禽流感)H5N1在香港大型爆发的风险。因此,政府在数年前作出决定,基于现时只保留了少数(活鸡)零售点,以及已实施多项风险管理措施,(措施)亦相当有效,因此暂停(中央屠宰)计划。我们现时采取一连串控制禽流感的措施,包括H7N9及H5N1,暂时也是有效的。虽然我们知道若希望(爆发禽流感)的风险减至接近零,最好是没有活鸡,但这是否有需要?是否值得?或当中是否有一个平衡点,让各项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使我们可保持吃活鸡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控制禽流感爆发的风险呢?大家可就此讨论。暂时来说,我们正处于这状态。因此,(对香港大学)报告的研究结果,我一点也不感到惊奇。

记者:(有关有研究指沙士的源头为中华菊头蝠)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有关这点,一直以来我也听到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提及,亦对这报告不感到十分惊奇。其实自沙士在二○○三年爆发及受控制后,当中这十年内,国际及香港在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无数研究,包括袁国勇教授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其实已逐渐厘清,沙士病毒在野生动物的宿主很可能是蝙蝠,包括中华菊头蝠。但二○○三年的沙士爆发,一个很大可能的媒介是猓子狸,很多已发表的理论也指是由蝙蝠,包括中华菊头蝠(把病毒)传播给野生动物,例如包括猓子狸。人类偏偏有吃野味的习惯,尤其是南中国及香港,把在野外的猓子狸捕捉,并集中在挤迫的笼中饲养,然后屠宰,而且并没有以卫生的方法饲养、屠宰及处理,因而令沙士病毒可能有机会在这媒介中扩大,因而影响人类。这是因应最近十年的发展,我察觉到在科研界得出的理论。因此,最重要的是视乎人类及动物间的关系,故我已无数次透过媒体向大众发出信息,就是不要吃野味。吃野味会鼓励某些人把野生动物集中在一起,以不卫生的方法,甚至不人道的方法挤迫一起,造就了一个环境,让病毒有机会在当中扩张,然后影响人类。若人类吃包括蝙蝠的野味,是更不应该做的事,我想这是事件的教训。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35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