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网志
(前食物及卫生局)纾缓医生人手不足刻不容缓(二) (23/05/2021) (Chinese only)
我上周的网志跟大家分享了香港面对严峻的医生人手短缺问题,政府过去一段时间已经积极透过增加本地培训学额作应对,由2005/06学年的250个学额增至目前2021/22学年的530个。然而训练医生需时,扩张医学院培训容量亦有实际局限,我们不能单靠增加本地学额去解决医生人手问题。故此,我们有逼切需要为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另辟途径,让他们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便无须通过执业资格试,亦能够在香港取得正式注册资格。
新途径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
我在上周二公布《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的详情,社会人士对政府的建议大致支持,尤其是病人组织社福界和立法会议员等,大家都希望透过这条新途径,可以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训医生,从而令病患者得到更及时和适切的服务。
建议重点
申请条件
我们建议在现有的《医生注册条例》(第161章)下,加入一条新路径,让更多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可以来港在公营医疗系统内执业。这批非本地培训医生仍须受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的纪律监管。他们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可在香港正式注册:
(a) | 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
(b) | 须持有非本地医学院颁授的认可医学资格,并已在该等医学院所在的任何地方取得医生注册资格 |
(c) | 在取得专科医生资格后,须在任何公营医疗机构(即医管局/卫生署/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特别注册形式全职工作最少5年 |
(d) | 在公营医疗机构担任医生的五年或以上服务期间,经相关机构进行在职评核并获确认其服务表现令人满意及其医疗水平胜任医生职位 |
特别注册委员会
我们建议在医委会架构下成立一个法定的特别注册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署署长或其代表、医管局行政总裁或其代表、医委会主席、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本地两间医学院的院长、由行政长官委任的不多于3名医委会委员,以及由行政长官委任的不多于一名其他人士。
委员会将全权独立负责订定非本地医学院颁授的认可医学资格名单,当中须考虑以下因素:
(a) | 有关医学课程的教学语言和课程内容 |
(b) | 有关医学院的国际排名 |
(c) | 其他合适的因素 |
有关名单上的认可医学资格数目不设上限,而名单会由特别注册委员会每三年检讨一次。有关名单将直接交由医生注册主任(即卫生署署长)透过宪报刊登法律公告形式公布,让家长和学生在作出升学决定前能够掌握更多资料。非本地医学院颁授的医学资格原则上应与港大及中大所颁授的资格大致相若。
厘清误解
********
(1) 建议并无绕过医委会
政府尊重医委会规管医生的法定权力。医委会为医疗业界的重要持份者,故我们建议在负责制定认可医学院名单的特别注册委员会内包括医委会主席及部分委员。我必须强调,日后循新途径来港执业的非本地培训医生仍须向医委会注册,并如其他本地医生一样受医委会的纪律监管。
(2)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不会利用权力影响认可学院名单
特别注册委员会以客观及高透明度的方式制定认可非本地医学资格名单。举例而言,倘若委员会在合理时间内都未能制定名单,食卫局局长基于公众利益,才会向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委员会在指定时间内制定有关名单。
具体途径
持有特别注册资格的医生必须先取得医专认可的专科资历,继而在公营医疗机构以特别注册形式全职工作最少5年,方可申请正式注册。
对于尚未接受专科培训的非本地医生,则必须在香港完成整全的专科培训,一般为期最少六年。
至于已取得相当于医专辖下相关专科学院认可的初期试/中期试资历的非本地医生,则须在香港完成余下的专科培训,为期最少5年或3年。
厘清误解
********
(1) 执业试并非确保医生水平的唯一途径
现时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如新加坡及澳洲)均设有不同机制去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满足一定条件后,便可在当地取得正式注册。考试并非唯一取得正式注册的条件。我们希望重申,政府并不是要取缔现时执业资格试的制度,而是在确保医生质素的前提下,新增一条路径让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在公营医疗系统服务。
(2) 非本地培训医生仍须接受评核
在新途径下,非本地培训医生须接受其雇主(即相关公营医疗机构)的在职评核,以确保他们的水平。若有关医生未能通过在职评核,将未能在港取得正式注册。至于如何制定在职评核,我们会与相关公营医疗机构再作商讨。
(3) 对非本地培训医生要求更高
循新途径来港工作的非本地培训医生须于认可的医学院毕业,并在当地取得注册后,再于香港的公营医疗机构工作五至十二年不等,才可在港取得正式注册。相比之下,本地培训的医生在毕业并完成实习期后便取得正式注册,我们对这些非本地培训医生的要求更为严格。
(4) 不会影响本地医生的专科培训
由于本地培训医生大多同一时间选择专科,医院管理局现行将安排他们选择其心仪的专科。至于非本地培训医生,由于他们来港时间不同,他们可选择的专科将视乎当时的空缺而定。就专科培训学额,我们会继续与医专及其辖下的专科学院商讨,确保有足够专科培训学额供本地医科生及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
继续完善公共医疗服务
早前我和同事们会见了超过二十个不同医学团体、病人组织、立法会议员和其他人士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出除了在公营医疗系统有医生短缺的问题外,还有其他的挑战,所以我们会继续推展以下各项措施以加强和完善公共医疗服务︰
第一是挽留医管局医生,包括推行退休后重聘计划、聘用兼职医生、提供更多晋升和培训机会等,令他们可以留在医管局。当然,当我们有更多医生时,便可以纾缓在职医生的工作量和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第二是促进公私营协作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较早前预留100亿元给医管局实行公私营协作计划,现时都有很多不同公私营协作计划在进行中,但我们觉得可以更进取,这也是其中一个方法纾缓医疗服务的需求。
第三是通过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提升硬件设施。我们现在正密锣紧鼓进行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到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争取拨款。如果有足够的硬件,无论在医生培训或容纳更多医生提供服务都一定有所帮助。
第四是推动基层医疗健康,香港长久以来没有一个很完善的基层医疗健康配套,以致不少市民需要使用一些专科服务时,很快便需要进入医管局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服务系统。要改善整体公营医疗系统,尤其是医院的人手压力或轮候时间长的老问题,我们需要在上游、中游和下游做功夫。推动基层医疗健康对减低公立医院住院及门诊服务的压力是有一定的帮助,故此现届政府大力推动发展地区康健中心和其他配套,在现届政府任期完结前,每一区都将会有一所地区康健中心或地区康健站。
结语
我们将于6月2日把法案提交立法会审议。我衷心希望立法会议员以及社会各界能支持有关法案。我们将尽力配合立法会的审议工作,让有关法案得以早日获得通过,令我们能尽快加入这个新途径,可以有多些非本地培训的港人医生回来服务,让整体医疗体系和服务轮候时间长的情况得以改善,最终能让病患者得益,并让香港公营医疗服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得以维持,以应对本港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带来对医疗服务的挑战。
2021年5月23日